第0133章 军功勋爵-《少帝成长计划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至于为什么不让边防部队就近获得军粮,反而费时费力,大费周折从南方运粮···

    想起这件事,刘弘就觉得肩上的担子就更重了些。

    后世的山西、河北一带在此时,也就是刘恒的代国,都还是苦寒之地···

    至于更北的上郡,云中郡,那就更不用提了——胡天八月即飞雪,在西汉指的可就是后世内蒙古境内!

    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,北墙附近的地区能做到自给自足,种出来的粮食能喂饱当地人的肚子,别闹出‘易子相食’之类的惨剧就谢天谢地了!

    光是军粮一项,就让刘弘反应过来,自己提出的问题有多么天真了。

    ——每年一千万石粟米,折钱八万万五千万钱。

    而中央一年的财政收入,也才不过三十万万而已。

    就连着三十万万钱,也大都在还没收上来的时候,就已经安排好了用处;就算有心想给边防将士们发军饷,长安中央也是无能为力···

    甚至对一年八万万五千万钱的军粮开支,刘弘表示都十分怀疑:边防战士,是否能按照每人每月两石粟米的标准,按时按量拿到军粮?

    果不其然,柴武的回答,让刘弘再度发出无奈的长叹:除非有作战任务需要机动,否则,长城一线的边防部队,军粮普遍都是减半发放···

    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,除了长安中央对天下的掌控力度不足,国家财政收入过低外,可耕作土地面积、粮食产量,以及民间物资充裕程度,都不足以支撑长安朝堂按时、按量的将军粮送到边防战士们的手中。

    可笑刘弘还试图通过给军队增加福利,来提升自己在军队的威望呢···

    现在看来,刘弘能在有生之年,将汉室兵卒的福利待遇,提升到后世人民军一半的程度,就已经算是很成功了!

    当然,刘弘向柴武咨询军队粮饷问题,除了找机会在军队竖立威望,在汉室军队烙下自己的印记外,最主要的原因,还是试图解决边地军粮问题。

    在原本的历史上,这个问题直到十数年后,才由景帝的太子家令晁错提出‘输粟捐爵’,并被采纳施行后,才得到有效解决。

    但这一世,刘弘显然等不到晁御史出头了——中央朝局不稳,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,长安几乎必然会发生一场武装斗争!

    在这种情况下,边墙的稳固对刘弘而言,可谓是重中之重。

    今日召柴武入宫,便是刘弘试图就边地军粮一事,跟柴武交换一下意见。

    ——历史上晁错的老路子,是允许百姓自发的运粮到朝臣脚下,换得边防部队的确认文书,并借此换得相应的爵位。
    第(2/3)页